6月5日至6日,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开幕。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在大会论坛上发言,来自全球的53000多位业内人士通过在线直播参与了论坛。
李颖院长的演讲共分四个部分:
一、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全球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且危害程度显著增加。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威胁和挑战主要存在于自然灾害、技术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这些重大突发事件对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公众生命、健康、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风险。 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和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的斗争。应对和防范自然灾害和瘟疫传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直接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减少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能力,直接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文明程度。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29日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疫情期间又多次针对加强治理能力,补上应急短板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也应把打大仗、打硬仗,防范化解复杂性、系统性重大风险作为努力的目标。
二、更智慧更安全是推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中,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安全是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来看,有效运用数字化手段成为我国成功应对疫情的重要经验。去年2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主要包括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基础和安全保障等五个方面内容。2月18日,工信部印发了《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疫情发生后我国各地很快探索出了以健康码为代表的创新手段,各种线上线下融合的经济活动非常繁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疫情在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推动各种应急管理和经济活动线上化迈出了决定性的巨大的一步,成为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突飞猛进的最有力因素。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支撑,无法想象如此凶险的病毒在我国得到如此迅速的控制。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已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三、建设智慧安全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建设更智慧更安全的应急管理体系,首先是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和丰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其次是要准确识别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应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正在向信息社会迈进,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变革全球生产组织和贸易结构,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因此今天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较以往具有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的特点。这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针对社会治理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上线下分离转为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的大趋势,依靠数字技术的支撑,构建以人为本,全灾种、全流程、全方位、全社会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第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国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基础大胆创新。经过多年的全方位的布局,我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优化提升增强了数字化发展能力,数字经济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发展新动能,数字治理能力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取得关键进展,数字治理规则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数字社会逐渐成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现有的基础条件足以支撑应急管理体系的创新需求,以城市为基本单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应急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实现应急管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四、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智慧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益迫切,要求学校开门办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加快校企协同育人。在教育部、工信部、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指导下,今年元月12日国科大成立了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率先开展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发挥中科院和中科院大学多学科交叉办学优势,开展应急管理研究、应用与人才培养。学院的目标是打造国家应急管理高端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贯彻“小核心、大外围”的布局,汇集政产学研用多方面优势力量,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国内应急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开放集成平台。国科大应急管理学院将把产教融合作为特色,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围绕以下几个方向为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做出贡献。 一是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开展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决策部署,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深入研究灾害风险及防治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先进装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 二是充分发挥中科院和国科大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优势办学。学院将秉承国科大“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打造应急管理现代化高端智库;精准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整合中科院和国科大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融合创新,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实战型科研基地;精准聚焦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短板,积极探索以“政产学研用”和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国家应急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打造高端交流合作平台。贯彻“小核心、大外围”的布局,汇集政产学研用多方面优势力量,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研究,探索建立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科研体系,率先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开发课程标准,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国内应急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开放集成平台。
[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