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脚踏实地干事业—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焊接专家潘际銮教授一席谈(图)
http://www.weld21.com 2009-08-19 10:11 来源:焊接21世纪网

  在清华大学焊接馆一层北头,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我们拜访了我国焊接事业奠基人之一,潘际銮院士。

  潘老已经80岁了,还在科研一线工作着。他有一大串眩目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荣誉理事、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然而问及他最认可哪个头衔,他却说自己一辈子最喜欢做的是研究工作。只有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

  工科教育,回归工程

  1993年,在时任江西省省长吴官正的邀请下,潘际銮回到江西服务乡梓,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南昌大学顺利进入国家211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同时他也对我国目前的工科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各种场合反复呼吁工科教育必须要回归工程,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他说:“工程是要实际做出来的,轴要车出来,构件要焊出来,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这些都不会,光知道书本是不行的。”

  当年在哈工大师从普洛霍罗夫教授学习期间,潘际銮有空就到车间去练习焊接。由于自己能动手,对于焊接工艺有真切的体验和认识,给他后来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因为他的研究和焊接技术是分不开的,比如搞焊接机器人,如果自己不会动手,就无从设想机器人性能该如何设计。一个只有理论知识的人是无法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的。

  他对目前我国科学界片面强调SCI录用论文数量的科研成果评价导向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错误的倾向。他说:我并不反对发表论文,但首先是要有成果,在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写的论文才有价值。那些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下,在网上拼凑一下就出炉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他呼吁有关方面制定出一个“客观、公正,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科学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焊接大国,亟需做强

  60年来,他见证了我国焊接行业从零开始,到现在蓬勃发展的局面。他认为,虽然目前我国钢产量已经达到5亿吨,我们还主办着世界上****的焊接展览会之一——北京-埃森展,但是客观地评价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依然是“大”而不“强”:总量很大,但是几乎没有真正高档的产品。

  潘老向我们介绍了最能反映目前中国焊接行业状况的两大产业的情况。其一是现在的高速铁路建设。建设高速铁路除了动车组和控制系统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无缝钢轨,没有无缝钢轨列车的速度就起不来,就像高速公路路面如果不平车子跑不快一样的道理。无缝钢轨不但要求焊得很牢,而且要焊得非常平整。钢轨是分两阶段焊成的,首先在工厂里把100米一截的钢轨焊成500米一截的,然后用火车把焊好的钢轨拖到线路上去,在路基上再焊接成3000米长的轨道。我国计划在2020年以前要建造1200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就是说相当于要焊5万公里的钢轨。而现在钢轨的焊机都是从外国买来的,工厂里用的是瑞士生产的,每台1800万人民币,线路上用的是乌克兰生产的,每台 700万人民币。我国目前还不能自己生产符合高速铁路要求的焊机,仅仅引进这些焊接设备,就要用去数亿资金。

  另外就是百万千瓦核电站的低压转子,每根直径3米,长度是12米,重量达200多吨。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能用整锻的方法制造这种低压转子,一年只能生产7-8根。除此只有法国能用分段焊接的方法生产。中国现在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核电,计划到2020年要建设7000万千瓦的核电站。也就是说每年平均要建设7座左右100万千瓦的核电站,而每一个核电站要两根低压转子,也就是说仅我国每年就需要十几根。此外核反应堆压力壳等对焊接的要求也非常高,而这些焊接设备也只能从外国买,一台全自动多头TIG窄间隙焊接机器就是2400万人民币。

  这就是我们和国际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发展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并且在某些方面还不得不受制于人。因此,只有研发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使焊接行业真正做强,更好地发挥基础行业的重要作用。

  行业发展,目光要远

  潘老认为,要使焊接行业真正强大起来,现阶段我们必须走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科研院校要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他特别寄希望于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家,希望他们能够向国外的优秀企业学习,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一个高档产品也许要研发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出得来,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眼光,要看到将来的可能。

  1973年他随团到德国考察,看见德国的一家公司在做磁悬浮列车项目。为什么要做当时还是很超前的东西呢?接待他们的企业家介绍说是因为看到了未来20年城际交通发展的可能性:未来500公里以下搞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搞航空运输,500公里左右则需要发展磁悬浮列车。为此,当时他们就建了一条20公里长的试验线路。果然,20年以后正是中国购买了他们的磁悬浮列车。

  还有不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的问题。潘老指出,其实中国从1950年就开始研究无缝钢轨的焊接机器,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产业化,结果到现在,只能大量从外国引进昂贵的焊机。我们应该汲取这些教训,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我们的企业在对技术人员、工人的培养上,也要多多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德国的焊工培训很专业,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拿专门的执照才能上岗。而中国目前非常缺乏高技能、高素质的蓝领工人。甚至连潘老现在搞项目还要把以前搭档的老师傅请回来干,因为研究生不会干,只能做做理论工作,年轻工人的技术也达不到要求。而高级蓝领 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和社会都应该在技术工人的培训上下一番工夫。

  淡薄名利,追求贡献

  当年从西南联大继承的“扎扎实实搞科研、默默无闻做学问”的治学方针和师承苏联专家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科研作风让潘老在人生的路上走得踏实而坦荡。

  40年前潘老在上海汽轮机厂研究汽轮机转子的焊接这个课题,取得了很大成果,工厂沿用这个技术40多年来成功焊接了400多根转子,保持着零故障的纪录。现在又和上海汽轮机厂合作,开始研究将这种技术发展应用于百万千瓦核电站的低压转子的焊接上;

  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现在已经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他参与了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无缝线路、秦山核电站的建设……

  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但他认为,那“只是奋斗的结果,决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说,我只求贡献不求名利,我希望我一生做的很多工作有价值,做的工作有用,我会觉得很安慰。国家给你荣誉是因为你做工作了。如果反过来,为求名利去做事,也不一定就能求到名利。

  在潘老那间略显简陋的办公室里,在狭小的几乎被试验器材占满空间的实验室里,我们深深地感受着一个真正的,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带给我们的感动。同时,也有一些忧虑蔓延在我们的心里,潘老的研究生毕业后很少继续从事焊接技术研发工作的,他们或者出国、或者进入外企,还有的去了行政机构。那么,未来还有多少人会继续在这间实验室里付出青春年华,在长长寂寞的探索中,过潜心静气,布衣疏食的研究生活呢?当年的西南联大没有大楼却大师辈出,现在的清华北大,高楼林立,骄子济济,仿佛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而,若干年后,当浮华散尽,能否经得起大师何在的追问?

  也许,今天的年青人应该向潘老这一辈人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搞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淡薄名利、务实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国才有可能实现强国之梦。

页面说明 【版权所有,未经本站同意严禁转载】 】【返回首页】【关闭
更多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传递品牌的力量,纵谈“十大天规”(图)(05-18)
·回归学术,谈焊接发展出路(图)(03-12)
·清华学子引领中国耐磨堆焊行业—北京嘉克(图)(05-11)
·清华学子扛旗中国药芯焊丝产业(图)(04-28)
·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确定 涉及4000万人员(04-10)
·浅谈网络直销—济南一洲韩新州在南京销售商论坛上的发言(图)(11-03)
·谈焊接经销商网络营销—长沙长远任志远在南京销售商论坛上的发言(图)(11-02)
·焊接市场问题浅谈——文/凯尔达集团 销售部 王立彬(图)(06-02)
·“瑞凌境界”:为经销商多做实事——瑞凌实业副总曾海山、营销总监李军谈经销商话题(图)(12-28)
·再谈销售商发展:沈阳天天关跃在09天津焊接销售商论坛上的发言稿(图)(10-16)
会员动态 更多>>>
行业动态 更多>>>
网站动态 更多>>>
论文集锦 更多>>>
特级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焊接21世纪-中国焊接器材网 技术支持:3w21.com